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教育部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试点本科生导师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一、学校概况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先生担任首任院长。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现设有17个学院(教学部),53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个。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1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00项,总经费达4.41亿元,有218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90项,授权专利219项;出版专著21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8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埃及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在68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甘肃,服务“三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现有53个本科专业。2014年,本科招生专业 50个,停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艺教育、园艺教育3个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农学类专业15个,占28.30%;工学类专业17个,占32.08%;理学类专业7个,占13.21%;管理学类专业8个,占15.09%;经济学类专业2个,占3.77%;法学类专业1个,占1.89%;文学类专业3个,占5.66%。基本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本科专业布局一览表
序 号 |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 |
修业 年限 |
学位授 予门类 |
专业 数 |
比例 |
师范 标识 |
备注 |
1 |
020101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2 |
3.77% |
|
招生 |
2 |
020301K |
金融学 |
四年 |
经济学 |
|
招生 |
3 |
030101K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1 |
1.89% |
|
招生 |
4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3 |
5.66% |
|
招生 |
5 |
050107T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
招生 |
6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
招生 |
7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四年 |
理学 |
7 |
13.21% |
|
招生 |
8 |
070503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9 |
070504 |
地理信息科学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10 |
071002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11 |
071202 |
应用统计学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12 |
080403 |
材料化学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13 |
100806T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四年 |
理学 |
|
招生 |
14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17 |
32.08% |
|
招生 |
15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16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17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18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19 |
081101 |
水利水电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0 |
081801 |
交通运输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1 |
082302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2 |
082303 |
农业电气化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3 |
082304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停招 |
24 |
082305 |
农业水利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5 |
082502 |
环境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6 |
0827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7 |
082702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8 |
082706T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29 |
083001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30 |
081102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四年 |
工学 |
|
招生 |
31 |
090101 |
农学 |
四年 |
农学 |
15 |
28.30% |
|
招生 |
32 |
090102 |
园艺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33 |
090103 |
植物保护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34 |
090105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35 |
090106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36 |
090110T |
农艺教育 |
四年 |
农学 |
师范 |
停招 |
37 |
090111T |
园艺教育 |
四年 |
农学 |
师范 |
停招 |
38 |
090201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39 |
09020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0 |
090301 |
动物科学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1 |
090401 |
动物医学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2 |
090501 |
林学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3 |
090502 |
园林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4 |
090601 |
水产养殖学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5 |
090701 |
草业科学 |
四年 |
农学 |
|
招生 |
46 |
120102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管理学 |
8 |
15.09% |
|
招生 |
47 |
120202 |
市场营销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48 |
120204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49 |
120301 |
农林经济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50 |
120302 |
农村区域发展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51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52 |
12040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53 |
120404 |
土地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
招生 |

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本科专业分布图
(三)在校生情况
我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9126人,其中本科生16963人、硕士研究生1583人、博士研究生378人、预科生194人,留学生8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88.69%。折合在校生数20830.10。

全日制在校学生分布图
(四)招生与生源质量
2014年,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分50各专业计划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4300人,实际录取443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录取4235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录取200人;外省录取798人、本省录取3637人;面向甘肃省58个贫困县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录取96人、本科一批次录取182人、面向甘肃省地方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录取250人、本科二批次录取3907人。本科招生的西部生源比为86.61%,甘肃生源比例为81.35%。实际报到新生4261人,报到率为96.08%。
学校着力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通过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等多项措施吸收优秀生源。在外省招生中,内蒙古、贵州、湖南、安徽、四川、海南、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浙江、江西、陕西、河北、福建等15个省(市、区)录取均为第一志愿报考考生,外省招生全部执行各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录取。甘肃省本科二批次线上第一志愿报考率理工、文史均达150%以上,录取均为第一志愿考生。理工、文史类分别高出我省本科二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2分、4分,生源质量有所提高。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以青年教师培养为基础,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共有教职工1493人,其中教师总数1265人(专任教师1125人,聘请校外教师280人),生师比为16.47。专任教师博士学历人数为199、硕士学历人数为594、本科及其他学历人数为3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0.49%。专任教师正高职称人数为143、副高职称人数为336、中级及以下职称人数为64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42.58%;专任教师年龄在34岁及以下529人、35岁至44岁之间362人、45岁及以上234人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7.03%、 32.18 %、20.80 %。

专任教师学历分布图

专任教师职称分布图

专任教师年龄分布图
2.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力度,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体系。首先,重新修订完成《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培训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培训项目申报和经费审批程序,使我校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启动 “伏羲人才计划”项目,2014年遴选出4名“伏羲杰出人才”和10名“伏羲青年英才”,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用3-5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进入科技前沿领域,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创新发展潜力的杰出人才;其次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形式多样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 人员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014年共选派和资助61人进行校外培训和进修。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培训2人,岗前培训20人,访学5人,课程进修52人,外语、专业技能培训4人。第三,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参加工作20名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主要通过经验传授、示范教学和听课督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教学水平
学校坚持“学生评教”,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2014年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为97.15%。为鼓励广大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举办了2014年全校教师讲课大赛,10名教师获得2014年全校教师讲课大赛“十佳优胜奖”。甘肃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1名教师获三等奖,2名教师获优秀奖。1名教师获甘肃省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组织全校教师讲课大赛“十佳优胜奖”获奖教师为全校青年教师开展了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平台。
4.师德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并实施《甘肃农业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考核结果与津贴分配、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严格执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度,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2014年,为29位在甘肃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30年及以上的在职教师颁发了执教30周年纪念证书,举行了近3年新任教师宣誓仪式,引导和激励教师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着力提高师德修养、学术修养、教学修养。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在基本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2014年,我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1.98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668.84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627.3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340.26元。教学经费投入总额8528.39万元,本科教学经费所占比例为85.66%。
学校重视学生的奖励与资助,2014年,为9012名本科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及补助共计2421.49万元,占全校人数的53.13%。全校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38 人,共计30.40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731 人,共计365.50 万元;国家助学金6962 人,共计1692.40 万元。学校自筹资金设立盛彤笙奖学金,奖励学生622 人,共计248.80 万元。争取社会奖助学金奖励资助学生 219人,共计 39.29万元。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314人次,资助金额 30.51万元;发放临时困难补助93人,发放10.39 万元。慰问孤儿42人次,共计4.20万元。
(三)校舍状况
学校占地面积70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931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20626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984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1.30平方米。教学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37747平方米,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7.20平方米。学校有各类教室34480平方米,166间,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室60间,座位18030个。学生公寓面积151003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7.90平方米。
(四)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6113台(件),资产值17905.1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596元。2014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06 台(件),资产值 2068.15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3.06%。
学校有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室)93个,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实训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9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实习和实训的平台,突出了不同专业的实践育人特色。
(五)运动场所
学校运动场地总面积79764平方米,重视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现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非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风雨操场1个、篮球场27片、排球场5片、沙滩排球场3片,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1个、标准天然草坪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6块、网球场8块、乒乓球台40个、室内小型健身房1个、面积1080平米的室内乒乓球馆1个、面积为2.30万平米的高尔夫练习场1个,以及多种健身健美器材等。各类室内外体育场馆设施齐全,基本保障体育教学和大学生运动队训练需求,同时也定时向全校师生开放,以兼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各体育协会活动和体育竞赛的需求。
2014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90.30 %。
(六)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始终坚持“保证教学、服务科研;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着眼当前、考虑长远;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原则,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我校学科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主,兼顾理工、经管、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文献保障体系。中外文纸质图书共计130.13万册,生均纸质图书62.47册。当年新增纸质图书6.80万册,生均年进书量3.26册。数字资源总量为25400GB,共有中外文电子图书5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4个。
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1944个,其中电子阅览室座位180个,全部对师生开放。已建成了图书馆局域网,以100M带宽交换到桌面的255个信息点均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通,网上文献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支持免费WiFi上网服务。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建成一个技术成熟先进、易扩展、结构化,同时承载办公、教务、图书、财务等多个管理系统的校园网络。学校有计算机4789台,其中教学用计算机3655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9.11台。校园网光缆辐射25公里,网络信息点数9300个,实现了校园内各栋楼之间的光缆互连。校园网出口带宽共2G,骨干线路为10G,用户接入速度为1G。校园网服务器用于网络存储的空间总量为18TB,教职工平均存储空间为500MB,学生平均存储空间为200MB。校园网已全面覆盖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区和家属区,形成了防火墙、流量监控、安全审计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学校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共建成各级各类网站和应用系统共102个,网站内容涵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新闻、招生与就业、思想政治、学院工作和学生社团等活动,应用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和视频会议系统等。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查询、文件传输、电子邮件、信息发布等各方面的服务,向社会各界展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特点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体现我校“立足甘肃,服务三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服务面向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各专业根据学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学科专业特点,将全校本科专业(方向)归并为七大学科群,分类设计培养方案。分别为:
一是植物科技类(9个):农学、园艺、植物保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草业科学(草坪管理)、林学;
二是动物科技类(3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
三是工程技术类(10个):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交通运输、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四是生物化学类(7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生物制品)
五是资源环境类(7个):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六是管理经济类(10个):经济学、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基地班)、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七是文法类(4个):文秘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
(2)夯实基础,整体优化培养方案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全校统一设置公共课,并按学科大类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各专业要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扩大选择空间,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立足学科前沿,强化专业,凝练专业特色
各专业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教学条件、生源情况,立足学科前沿,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化专业核心、凸显专业特色。要通过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学分、灵活设置专业特色课程,确保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
(4)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知识与技能结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在不断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所有课程分4大部分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课程进度。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明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规范,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优化实验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所有专业尤其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理学院和基础较好的专业须将分散在各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归类,力争实现实验课独立设课,部分认知性实验要与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整合。
(6)注重创业与就业教育
设置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就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传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创业、会管理、懂技术的创业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7)课程体系按“3+4”的模式设置
即3种规格(主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与个性化教育平台)。
甘肃农业大学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学院 |
专业 |
选修课 学分比例 |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
农学院 |
农学 |
18.0% |
34.1% |
农村区域发展 |
18.4% |
24.3% |
园艺 |
18.4% |
35.1%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18.7% |
31.4%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18.6% |
36.8%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18.3% |
31.5% |
草业学院 |
草业科学 |
18.8% |
33.8% |
植物保护 |
18.8% |
35.2% |
草业科学(草坪管理) |
18.8% |
34.0%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动物) |
18.6% |
35.6% |
生物技术(植物) |
18.7% |
34.6% |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 |
18.6% |
35.0% |
生物技术(生物质能) |
18.7% |
35.0%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7.8% |
35.4% |
生物工程 |
17.8% |
33.0%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16.3% |
33.0%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18.1% |
35.0% |
林学院 |
林学 |
18.9% |
35.5% |
园林 |
19.3% |
35.4%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18.4% |
31.2% |
经济管理学院 |
农林经济管理 |
19.2% |
22.0% |
经济学 |
19.1% |
21.8% |
财务管理 |
19.2% |
24.7% |
市场营销 |
19.4% |
25.1% |
金融学 |
18.9% |
23.5% |
农林经济管理(基地班) |
19.2% |
22.0% |
人文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19.0% |
21.8% |
法学 |
18.4% |
22.5% |
汉语言文学 |
19.8% |
12.5%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18.9% |
23.7% |
秘书学 |
21.4% |
12.5% |
外语学院 |
英语(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
18.0% |
19.6% |
英语(翻译方向) |
18.0% |
19.6%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9.3% |
33.8% |
土地资源管理 |
17.3% |
28.5% |
环境工程 |
18.2% |
31.0%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19.7% |
36.8% |
地理信息科学 |
19.9% |
42.6%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动物科学 |
18.4% |
34.5% |
水产养殖学 |
19.0% |
27.7% |
动物科学(畜牧兽医) |
18.4% |
33.8% |
动物医学院 |
动物医学 |
18.3% |
36.3% |
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 |
18.3% |
36.1% |
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9.4% |
29.4%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19.3% |
29.9% |
交通运输 |
18.6% |
28.7% |
农业水利工程 |
18.0% |
25.8% |
水利水电工程 |
18.9% |
27.0% |
土木工程 |
20.0% |
28.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9.5% |
33.3% |
农业电气化 |
19.5% |
33.4% |
理学院 |
应用化学 |
18.6% |
38.0% |
材料化学 |
18.6% |
38.0% |
应用统计学 |
19.0% |
28.8%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9.7% |
36.9%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20.6% |
34.4% |
电子信息工程 |
18.9% |
32.1% |
2.课程开设情况
2014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1618门(3716门次),其中选修课开设237门(349门次),授课班级572个。学校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鼓励和引导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在职教授143人,担任本科教学课程的教授140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为97.90%;教授主讲本科课程277门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7.45%。
3.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涉及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立项。我校成为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4.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充分调研了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与总体框架,以及校内各教学单位课程设置情况。依据专业性质,生源批次及就业状况等确立人才分类培养路径,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5.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充分发挥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和安宁五所高校联盟的合作育人作用,进一步推进联盟高校相互间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政法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5所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选课试点工作。
立足校情,改革英语分级教学管理。通过高考成绩选拔新生进入英语高级班、普通班学习。建立本科英语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负责制,任课教师全程为相同班级讲授1-4级课程,每学期比对各班级四级通过率,形成平行班级互相激励,竞争的良性机制。
(二)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1.特色专业建设。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园艺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至此,我校共有省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这标志着我校多年来坚持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甘肃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级别 |
1 |
草业科学特色专业 |
国家级、省级 |
2 |
动物医学特色专业 |
国家级、省级 |
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 |
国家级、省级 |
4 |
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 |
国家级、省级 |
5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 |
国家级、省级 |
6 |
动物科学特色专业 |
省 级 |
7 |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 |
省 级 |
8 |
农学特色专业 |
省 级 |
9 |
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 |
省 级 |
10 |
农业水利工程 |
省 级 |
11 |
园艺 |
省 级 |
2.校内本科专业评估。
2014年,学校在甘肃省高等学校中率先开展校内了本科专业评估,对有毕业生的45个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评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组织学习调研,科学制定了评估方案,共设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7项,观测点74个。评估采取学院自评和学校组织专家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学院自评、学校评估、总结整改三个阶段。由国内农业院校、省内高校和校内具有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经历和熟悉教学管理的专家、教授组成本科专业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查阅《本科专业评估自评结果与依据》、实地考察实验室等办学条件,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为参评专业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形成定性专业评估报告。
评估的45个专业中,1个专业评为优秀,占2.2%; 13个专业评为良好,占28.9%;25个专业评为合格,占55.6%, 6个专业不合格,占13.3%。为了切实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的目标,本科专业评估结束后,学校全面部署了评估整改工作,限期消除评价为“C、D”的观测点;积极准备接受二次评估;评估较差专业限制招生;评估不合格专业暂停招生。
3.深入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积极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遴选一批办学基础好的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立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植物保护、公共事业管理、地理信息科学5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截至目前,共立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9个,动物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加强优质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为重点,从制度建设、经费保障、质量监控、政策激励等方面大力度支持和保障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校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体系与长效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动物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园艺植物组织培养》、《食品添加剂》4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至此,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1门。
2.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与管理力度。2014年共有26部教材立项为省部级或行业规划教材(实验指导),5部教材立项为自编教材(实验指导)。6部教材入选中国林业出版社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草坪工程学》、《植物组织培养学》、《应用文写作教程》、《兽医病理学》、《普通化学》、《新编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册)》6部教材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学校及时资助已完成的教材建设项目,全年共资助省部级规划教材主编3部(修订1部),副主编3部,参编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指导主编1部。学校严格审查自编教材(实验指导)的使用,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2014年立项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22项。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与评审工作,评出校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5项,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10项。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研究、经费资助等办法,走出了一条“立项——研究——总结——鉴定——评奖——推广”的教学成果培植路子,有力推进了我校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五)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荐“农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认真落实实验、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开展了实验课、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集中检查。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进行了全面跟踪检查。开展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排查摸底工作,根据教学需要进一步规范整理,全校共清理排查出9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掌握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组织机关职能部门领导开展了校内实训基地专项检查,走访、调研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现状,充分利用好便捷的校内实习资源。
2.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学校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制作过程及答辩进行全面跟踪检查,抽查评阅,复查整改,66篇论文(设计)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持续提升。
3.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
学校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2014年,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请项目629项,批准立项570项,立项率为90.6%,立项经费43.19万元,参加项目学生2425人,结题项目学生获得相应创新学分。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学生科研项目中期考核和结题均采取评委随机抽取成员汇报项目进展,团队回答评委质疑的方式进行。效果明显,有效促进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认真准备检查汇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专业学科竞赛
建立了以院级竞赛为主体,由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专业竞赛构成的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平台,扩大了学科竞赛种类、规模、覆盖面。从院级、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竞赛逐级培养,层层选拔,提高竞赛水平。
继续完善“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机制,全年各学院组织校内学科竞赛9项。组织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生泰尔杯”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与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多项国家级或省级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127项。
5.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了具有农大特色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组建了15支大学生暑期科普扶贫实践团奔赴临洮、渭源、陇西、会宁等6个县区的15个乡镇,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各类公益科普宣讲活动,组织了66支实践团队重点开展了聚焦“三农”、关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革、文化传承、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活动。2012级近4000名大学生自主组队分散开展了“传递问候,追寻足迹”优秀校友寻访和“大美农业”摄影两项专题活动,共寻访到校友1300余名,拍摄以“农业美”为主题的照片6500余张,新建社会实践基地4个。
我校获“2014年甘肃省暑期大学生科普扶贫社会实践优秀单位”;“2014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10支社会实践团队获“2014年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0名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获“2014年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10名学生获“2014年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0名学生获“2014年甘肃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员”。
6.推进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
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6个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各学院制定了本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分别对导师的选择方式、导师聘任与管理、导师和学生的职责、导师的工作方式等内容做了的规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共为6个学院1-4年级的6554名学生各配备了一名导师,除了专职教师,从事教学管理的非教师岗位的人员也参与到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充分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注重个性培养的培养氛围,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
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依托“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为本科生境外学习构建平台和通道。2014年,5名本科生完成中美共同培养计划的学习任务,获得我校和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洪堡州立大学、东华盛顿大学和塞勒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3名学生赴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弗雷斯诺分校攻读生物及金融专业。1名学生获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美国学习。8名教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资助赴美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3国学习深造;3名教师受“1+2+1项目中方教师赴美进修计划”赴美国进修,为推进本科国际教育化夯实了基础。
(七)文化素质教育
1.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以“第十二届科技文化节”为载体,开展了26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大力营造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良好学术氛围,为广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积极鼓励各学院持续开展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学生兴趣高、参与人数多、活动效果好的的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如农学院插花艺术大赛、林学院的园林作品设计大赛、工学院测量大赛、理学院化学知识竞赛等。通过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科技文化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举办了 “迎春杯”学院级男女篮球联赛、第十三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欢迎新生文艺晚会、毕业生文艺晚会、第十二届“演协杯”辩论赛等文体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校园文化活动60余次,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打造了在兰州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具有农大特色文化符号的“青果音乐节” ,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2.活跃大学生社团
学校共有学生社团82个,分为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学艺术类、体育竞技类、环保公益类五大类,会员6000余人,约占全校学生的30%。涌现出武术协会、红丝带协会、极秀家园、爱心社、英语乐园、翰墨书画社、棋牌协会等众多精品社团。2014年,学生社团发展基金支持立项特色活动61项,举办了“第十三届社团文化节”。全年学生社团活动从426场增长到535场,同比增长25.6%,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已经形成了“既然选择,就要负责”的工作理念和“社团为梦想而生”的社团品牌定位。学生社团联合会荣获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社联”称号、武术协会获“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红丝带协会和爱心社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社团奖”。
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组织体系,形成管理合力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为核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部)教学督导组、院级教学工作分委员会等多个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学校实行以“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为校级管理和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为院级管理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校、院(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
(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监控
学校有一套科学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办法,建立专家、干部、教师、学生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网络,形成稳定的信息源,快速有效地获取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信息。上行的信息包括各级领导、督导、专家听课评价,学生评教,学院教学工作评价考核,学生座谈会、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节检查结果;下行的信息主要通过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下发的文件、校园网、教务处网页以及《教学动态》、《教学通报》等方式向下传递。学校建立了“三会制度”和“教学主题活动月”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召开教学工作布置会、期中召开教学工作检查会、期末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向各学院反馈教学信息,部署教学工作。
(三)实施全校听课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认真落实《甘肃农业大学关于完善听课制度的若干规定》,实施学校领导听课、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听课、校院两极督导听课、院部领导听课、系(研究室)主任听课、同行教师听课、青年教师观摩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4次,教务处领导、各学院党、政领导、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每学期不少于8次;学生处、人事处、科研院等职能部门领导,每学期不少于5次,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累计听课超过500学时。
(四)完善指标体系,创新学生网上评教
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评价主体由学生一元评价改为学生评价与(院)部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元评价。评价方式上,院(部)评价由学院(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实施。评价采用百分制,各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对本院本学期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学校教学督导对本学期全校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随机听课评价,经评价办公室汇总后计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排名方式上,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按综合成绩以学院(部)为单位进行排名,不再进行全校排名。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改革,建立了学生、学院、教学督导三位一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落实了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
(五)以人为本,创新督导工作
2014年,完成了学校教学督导换届工作,成立第七届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创新督导工作模式,实现“督、导”结合、“督、评”结合、“督、研”结合,充分发挥督导专家在教学中的督促、指导性作用。全年共组织教学督导对全校中青年教师、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后100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式听课,共计抽查听课504学时;组织各学院对2013~2014学年第一、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全面复查,并组织教学督导对部分试卷进行了抽查与评审,累计抽查82门课程的5280份试卷。
(六)开展教学检查,维护教学秩序
建立了以专项集中听课检查为主,随机教学检查为辅的教学检查与听课制度。具体内容有开学前,主管校领导带队深入各学院、各教学楼检查开学教学准备工作;开学第一课,学校党政领导深入课堂,检查开学教学工作,并召开检查听课反馈会,集中解决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后续陆续组织各学院院长、机关各部门处长、副处长、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督导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答辩、多媒体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公共课教学等集中专项教学检查,规范教学管理,维护教学秩序。全年组织集中专项教学检查14次,410人次参与了检查工作。经过两学期的制度化教学质量检查,成效较为明显,得到学校和学院的认可和支持,今后将作为一项制度化、常规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学生学习效果
近年来,学校通过多项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4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3996名,其中3851名学生符合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书,106名学生结业,39名学生肄业,毕业率为 96.37%。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对3799名学生授予了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5.07%。
(二)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4届本科生毕业生有 549人攻读了研究生,考研率为 13.87% 。
(三)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举办创业讲座4场,各学院举办创业论坛14场。举办第五届创业计划训练大赛,共有35个项目参赛,推荐5个项目参加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个项目获三等奖,1个项目获优秀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华龙证券杯”首届甘肃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我的农场,快乐农夫”项目荣三等奖,并获得20万元创业基金。举办了第十届职业生涯设计风采展示大赛,新建就业见习基地1个。
进一步加强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公益项目策划、推介和实施。全年实施“圆梦六一绿植领养”、“善行100”、“1+1诚信售水”、“我让母亲美一次”等公益项目20余次,先后争取可口可乐、新浪校园、东部品牌批发商城工商所、义乌商贸城、读者集团、施永青基金会及学校双联行动组物料支持16236件,车辆支持25辆,价值70792.70元,共在学校双联点小学开展公益支教活动13次,捐赠物资1000余套,价值28786元,先后有名935名同学参与到公益活动之中,公益育人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4年学校总体就业情况平稳,以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的数据为准,2014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3.04%,较2013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截止2014年12月落实就业去向3596人,年底就业率为90.88%。
有2120名毕业生到边远省区或民族地区就业(其中甘肃就业1750人、新疆就业330人、青海就业25人、西藏就业15人),5名毕业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17个评价指标全方面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满意度。对15个学院2012、2013、2014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70份,汇总有效问卷11183份,问卷涉及专业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课堂学习和知识掌握效率、校风和学风、考核方式和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和创优评优、学习动力和知识运用、大学学习总体满意度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总体满意度较高,达到81.87%。90%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满意。学生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师尽职尽责,教学水平比较高。79%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课堂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课堂积极性和活跃性、校风和学习氛围、学习方面和老师的联系沟通、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满意。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校风和学风良好。83%的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测评、创优评优、学习动力及处理各种事物的技巧提升、大学学习对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质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满意。学校的奖励条例科学合理,学生学习动力及技巧不断提升,学习目标明确,学校对学生品格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2014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回访工作。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甘肃农业大学用人单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及建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主体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效益意识”等24项评价指标的整体满意度是比较高的,这说明我校毕业生能够得到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所有评价中,我校毕业生以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自律自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等方面的表现十分地突出,而比较欠缺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法律规则意识、环保安全意识、竞争创业意识等方面。
七、特色发展
(一)本科专业评估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为迎接全省本科专业评估和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做准备,2014年,学校在甘肃省高等学校中率先开展了本科专业评估,对有毕业生的45个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估。
本科专业评估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专业评估,广大教师认识到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增强了专业情结。教师深刻体会到了专业建设与自身发展、学校建设发展的密切关系,专业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将专业办出水平和特色,如何使专业定位更加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对课程体系及课程间的关系把握更加准确。通过专业评估,各学院发现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找准了制约专业发展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短板,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内涵式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方向,为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通过评估,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现状,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步入了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全面掌握了本科专业办学基本状况,认识到专业想要寻求新的生长点,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凝练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在发展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努力打造出新兴专业的特色和品牌。
(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
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学校于2014年在草业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工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6个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共为6554名学生配备了导师。除了专职教师外,从事教学管理的非教师岗位的人员共计376人参与到本科生的学业指导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育人、注重个性培养的培养氛围,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申报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涉及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专业)获教育部立项,我校成为首批进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通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崇尚科学、基础深厚、视野开阔、德才兼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先进的实践经验。
项目立项一年来,积极探索和适应农林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开展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推进专业评估整改工作。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立本科专业评估的长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组织各学院按照本科专业评估结果、专家组评估结论及反馈意见,对照指标,细化方案,突出重点,做好本科专业评估整改工作,将整改渗透到各项工作和各个教学环节。建立本科专业评估的长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结构体系。
(二)深入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系统总结提升我校教学研究成果。
深入推动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阶段性检查和成果展示汇报,推广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加强教学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系统总结整理全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SRTP项目、教学主题活动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的经验归纳总结,编辑出版系列成果论文。
(三)建设网络通识课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利用网络通识课平台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选修课教学新模式,通过建设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引进国内最优质的公共课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给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MOCC背景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进一步梳理、优化系(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研教改活动等方面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甘肃农业大学办公室 2015年11月13日印发